南雄珠玑巷:(寻宗问祖)各姓氏大宗祠珠玑巷记载流源古远,记叙未尽事宜。历记或各姓氏宗祠将陆续上存(搜寻中)分享至你的朋友圈和各姓氏宗亲群, 让大家认知珠玑古巷祠堂集居地 各自姓氏大宗祠。 珠玑古巷的景区简介: 韶关南雄珠玑巷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是中原人移居岭南的重要聚居地,也是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和海外无数华侨的祖居。珠玑古巷古朴风貌犹存,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近几年来,随着大批珠玑巷后裔回来寻根问祖,修建宗祠,珠玑巷已成为韶关观光旅游的。 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县城北九公里处。这是一条古村的古道,长约半公里,南北向,颇宽,古屋夹道,道上有三座门楼。 第一座门楼名“珠玑街”, 第二座门楼名“珠玑楼”, 第三座门楼名“珠玑古巷”。 “珠玑楼”有石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字样,这句话如今也成了珠玑巷的宣传语。中国老百姓的这种根的意识,故乡的观念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门楼有神龛,供“太子菩萨”神像,“珠玑古巷”门楼另一石刻“祖宗故居”四字。 南雄珠玑古巷 珠玑巷位于南雄市北9公里,原名敬宗巷。珠玑巷全长1500米,路面用鹅卵石铺就,宽约3-4米,古驿道穿巷而过,巷内三座门楼为清初所建。 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 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 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据家谱、地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珠玑巷移民各姓氏家族有七百九十七支之多。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在众多的族谱资料和民间传说中,都大同小异地反映了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历史事实。 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足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迁徙岭南人驿站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 韶关珠玑巷与梅关古道! 珠玑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开始兴旺则还在李湛之前,其兴衰与玄宗时开挖的梅关古道密切相关。唐敬宗即位百余年前,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开凿大庾岭梅关,把一条崎岖难行的山径开通为能通车马的大道。从那时起,梅关道由此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顿时通畅,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踞梅关道的珠玑巷也夹道成镇,古代称沙水镇,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发祥地和祖居 据学者考察,历史上南迁的珠玑移民现今共有141姓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各地,并有数以千万计的人移居国外。近几年来,随着大批珠玑巷后裔回来寻根问祖,修建宗祠,珠玑巷已成为韶关观光旅游的新热点。 珠玑古巷位于韶关市南雄城北九公里处的梅关古驿道上。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古代沙角巡检司就设在珠玑巷北面出口处的沙角。珠玑巷是大部分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和祖居。 珠矶巷名称 据史书和地方志记载,珠玑巷得名有两种说法。 一说唐敬宗宝历年间,巷内有一家叫张昌的家族七代同居,朝廷特赐予珠玑绦环表彰这种孝义,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 一说宋祥符年间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亦号其地为"珠玑巷"。 不论哪一种说法,珠玑巷得名也有近千年历史,因此人们称珠玑巷为珠玑古巷。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大道。珠玑巷位于梅关古驿道上,地理环境好,土地肥沃,宜农宜牧,风景优美,交通方便,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南来北往的人们都在此经过或停留,有的就在此落户,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古镇。明朝黄公辅《过沙水珠玑村诗》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就是一个生动而真切的写照。 广东第一巷 珠玑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誉,巷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巷内仍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走进珠玑巷,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 珠玑古巷位于南雄市区北9公里秘的梅关古驿道上。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宋代沙角巡检司就设在古巷北面出口处的沙角。 珠玑古巷是广东省仅存的宋代古巷古道。它北起凤凰桥,南至驷马桥,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全部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民宅祠堂、店铺商号鳞次栉比。巷道曲直有致,古朴清悠。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榕、古桥等古迹。巷内现有居民20多姓,320多户,1400多人。这里民俗古朴,民情淳厚。走进珠玑古巷,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 原来叫敬宗巷 据史料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朝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朝廷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因避敬宗讳,改所居敬宗巷为珠玑巷。 珠玑古巷,历尽沧桑-- 珠玑古巷地属岭南。在秦以前,岭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珠玑巷一带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公元前323年,曾一度称霸中原的古越国逐渐衰弱了,继而为楚国所灭。越国人不耻于当亡国奴,为逃避楚王的统治而更名改姓,"散居江南海上"。公元前223年,秦国又灭了楚国,越人因避秦又一批一批地向南迁徙。这时,大庾岭上出现了一群南迁的越人。他们北望战乱不堪的中原故国,不胜嗟叹,无限悲伤,而对眼前的岭南风光却十分赞美。于是,众人决计在大庾岭南麓,即今之梅岭--珠玑巷走廊一带安居下来。他们发扬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精神,披荆斩棘,艰苦创业,这一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接着,因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汉族又几次向岭南大迁徙。珠玑巷成了南迁人民的一个落脚点,一批一批人北来,一批一批人南去,中原文化逐渐在珠玑巷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 唐时 唐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孔道。从此,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更加方便,往来更加频繁。珠玑巷位于梅关古驿道上,地理位置优越,经过数代珠玑巷先民的不断开发,周围变成了宽阔平整的良田沃野,沙水河灌溉其中,宜农宜牧。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红冈翠岭,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这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达官仕宦、富商贵贾都有此经过或停留,有的就在此落户。随着缙绅流寓的日益增多,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集镇。到北宋时,金人入侵,中原战火不息,以至靖康之乱,高宗南渡,偏安江南。这一时期,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更多,有朝廷官吏,也有平民百姓,他们在此驻足生息,"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
宋时 宋室的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因此曾盛极一时。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宋末,珠玑巷发生一个悲壮动人的事件。南宋咸淳八年(1272)朝廷任用贾似道为相,政治腐败。那年八月,度宗皇帝到景灵宫去祭拜先皇,碰巧遇上大雨,贾似道要皇帝等雨停后由他用大辂车接回去。但是,胡贵妃的哥哥胡显祖却用逍遥辇把皇帝接走了。贾似道大怒,诬称胡显祖兄妹有夺权野心。度宗皇帝不得已下诏罢了胡显祖的官,迫胡贵妃出宫为尼。 胡贵妃受到奸相贾似道的迫害,便设法逃出皇宫。在京都临安(今杭州)的江边,胡贵妃被运粮上京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并随之来到珠玑巷隐居。不料,黄贮万的家仆背主告发,贾似道便启奏朝廷,诬称珠玑巷百姓造反,命官兵将周围二十里内人人畜房舍尽行杀戮焚毁。消息传来,珠玑巷顿时风声鹤唳,鸡犬不宁。珠玑巷的居民恐遭祸延,纷纷逃走。胡贵妃见此惨状,为了不殃及珠玑巷乡亲,便毅然投井自尽了。 胡妃塔 南门内一座元代古塔,叫"胡妃塔"。这是广东有年代可考的唯一元代古塔,建于1350年。塔高3.36米,七层八角,由17块精雕细刻的红砂岩砌成。塔旁有一古井,传说当年胡妃就是投此井自尽。 元时 元时,珠玑巷人为了纪念舍己救乡亲的胡贵妃,便在胡贵妃投井自尽的地方筑石塔纪念。石塔上刻有佛像莲花,底层刻有铭文:"至正庚寅孟冬纪,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现在,石塔仍屹立于珠玑巷内,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玑巷的衰败 珠玑巷人因避胡贵妃之祸和元兵洗劫,曾经数度南迁,珠玑巷变得冷落萧条 。元明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珠玑古巷又曾一度繁华。 明·黄公辅《过沙水珠玑村》: "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 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 就是当年珠玑巷生动而真切的写照。 清乾隆年间,珠玑巷人为了重现古巷昔日的风貌。分别在巷内南、北、中段修建了南门楼、北门楼和中门楼。据门楼上镶嵌的石碑记载,这三座门楼皆由民间捐款修建。石碑还刻着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目。巷中"珠玑楼"(即中门楼)上面还有一块石匾,上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8个字,乃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副师长蒙志所题 八十年代以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开发旅游资源,为南迁后裔提供寻根祭祖的良好环境,南雄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古道和巷内的三座门楼进行了修葺,重建张昌故居,并蒙海内外南迁后裔的赞助,由南雄籍雕塑家尹积昌老先生(广州象征五羊雕像作者)雕塑了胡妃玉像。 近年来,珠玑巷后裔回珠玑巷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文人学士研讨珠玑巷历史以及后裔对开发岭南,弘扬中华文化之贡献的作品、专著和文章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在海内外影响较大的有李大傻创作的小说《珠玑巷传奇》;陈中秋、潘邦榛创作的粤剧《魂牵珠玑巷》等。 古朴的地方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 "古巷悠悠风采秀,榕风竹韵慰萦思。" 珠玑古巷以其古朴清悠的古镇风貌和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激发了人们旅游、观瞻、怀旧、思乡祭祖的热情。珠玑巷已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磁场。珠玑巷人珍藏的一本本族谱记载着姓氏的渊源,保护完好的一座座宗祠蕴藏着历史的轨迹,深受人们喜爱的舞龙、舞狮、装故事(珠玑飘飘)等民间艺术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南疆的中转站 珠玑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南宋末年珠玑巷一带居民为避战乱,又分批再南迁,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珠玑巷人南迁带去了中原和江南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为发展岭南经济和文化以至昌兴世界文明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的珠玑巷后裔繁衍数千万人,遍布海内外,珠玑一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珠玑古巷以其古朴清悠的古镇风貌和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激发了人们旅游、观瞻、怀旧、思乡祭祖的热情,已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磁场。 舍利石塔 珠玑巷内有一座特别的元代舍利石塔,立于珠玑巷中门楼北约50米处的古井上。石塔为平面八角形,7层,实心,用红色砂质岩雕刻。垒叠而成。通高3.36米,基层直径1.2米,高24厘米。第一层为莲花座八角柱体,柱上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并刻有"元至正庚寅孟冬十月(1350),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高59厘米。第二、三、四层高分别为38、40、40厘米,均为莲花座平面八角形。第五、六层高分别为30、40厘米,均为覆莲花座鼓形塔身,刻有浮雕佛像。第七层高35厘米,莲花座鼓形塔身。塔顶为宝葫芦,高30厘米。该塔造型奇特,雕刻粗放,佛像栩栩如生。 驷马桥 珠玑巷南起沙水村的驷马桥,北至凤凰桥,梅关古驿道南北穿巷而过。全长1500米,宽三四米,鹅卵石路面。珠玑巷现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麒街和珠玑巷、黄木巷、铁芦巷,棘巷。建有北、中、南三个门楼。北门楼(珠玑街门楼)位于珠玑巷北端,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早塌。中门楼(珠玑楼)位于珠玑巷中段,原为翔凤坊之楼,早塌,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石匾题名"珠玑楼"。门楼中心有一长方形青石匾,刻有"珠玑古巷,吾家故乡"8个大字,落款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三师副师长蒙志,民国十八年二月中瀚。"南门楼位于珠玑巷南端,清代乾隆年间建,拱门上有民国16年(1927)重修时镶的石匾,上刻"珠玑古巷"四字。 与珠玑巷一座驷马桥之隔便是大雄禅寺(沙水寺) 大雄禅寺 坐落于南雄市区北郊的珠玑巷南侧,旧时也称为沙水寺,是岭南古名刹之一,始建于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沙水寺规模宏大,“大雄禅寺”四个大字为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叶选平题写。 大雄禅寺为砖木结构,座东朝西布置,牌坊后即为放生池,穿过放生池,登阶而上只见院内古树参天,菩提花开,玉桂清香,古刹显得幽雅清净。中间建有大雄宝殿、两侧分别建有钟楼、鼓楼。占地约10万平方米,展示出宋代岭南古刹风格的佛教特色。大雄宝殿内三尊大佛高6米,神态自如、宝相森严。 (祖居纪念区) 珠玑巷博物馆 珠玑古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区北部偏东。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其古朴风貌犹存。 珠玑巷有三街四巷, 即: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 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腊巷。 今住居民381户,1742人。 现有姓氏为卢、王、林、何、谢、曾、黄、钟、赖、刘、陈、苏、郭、周、董、雷、戴、张、杨、欧阳、李、熊、陆、伍、吴…等159姓,其中雷姓是畲族,其余诸姓均为汉族。 看来百家姓祠堂或祖居都能在这里寻到。 应该去韶关南雄感受一下那历史的古巷,还有属于你姓氏祠堂 。 各姓氏宗祠分布地图趁着天冷梅花开得正好,赶紧到南雄一游,珠玑巷是不可缺少的第一个景点。 长长的一条巷子,聚集着百家姓氏,伙伴们都各自去认祖归宗了,过程甚有乐趣,不失为一个亲子活动的好地方,既能观景又能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一举数得。 座落珠玑巷各姓氏大宗祠 (苏氏宗祠)广东南雄市珠玑古巷,也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原向南方大迁移的重要集散地,有“岭南文化的摇篮”之誉。世界上许多粤籍人都知道自己祖先来自珠玑巷,视之为发祥地,不少家谱有此记载。据调查,由珠玑巷南迁的后裔达5000多万人。1995年成立了世界性的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众多姓氏在珠玑巷建有宗祠。苏氏宗祠于1995年重建,2002年成立了广东南雄珠玑巷苏氏联谊会。珠玑古巷苏氏宗祠是由顺德大良苏景勋宗长、旅居美国苏雄辉先生捐资重建,香港苏家荣、苏东霖以及东莞苏庆祥等宗长装修完善。1995年春动工,1995年11月28日竣工与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之时举行开光庆典,被誉为珠玑巷重建姓氏宗祠第一家。(黄氏大宗祠) 黄氏纪念馆于1995年3月9日奠基,同年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建设,于1997年11月15日竣工,同时举行落成庆典暨第一次黄氏恳亲大会。纪念馆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60平方米,在建筑风格方面,属三进式大厅堂。(周氏大宗祠)周氏大宗祠(周濂溪纪念馆)的建设是在广东韶关南雄市珠玑联谊活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推动下,由南雄周氏后裔在宗亲会的统一领导和共同努力下,于1996年9月21日在珠玑巷祖居纪念区动工兴建,并于1997年10月18日举行落成志庆。 (钟氏大宗祠) 钟氏纪念馆于2001年12月7日奠基,2004年11月24日竣工,面积1100平方米,是仿古三进栋式建筑,建馆耗资183万元。(卢氏大宗祠) 南雄珠玑古巷卢氏大宗祠于1999年10月17日奠基,来自港澳和珠三角、广西、江西、粤北等20个省市县66个村共2300多人参加奠基仪式。在南雄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海内外广大卢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下,宗祠于2002年1月竣工,占地面积890平方米,建筑面积813平方米,宗祠建筑雄伟,金碧辉煌,祠内建筑古朴、充实、庄重,尽显卢氏文化特色,圆了南迁卢氏族人的故园梦。(麦氏纪念馆) 为纪念岭南麦氏始祖隋宿国公、右屯卫麦铁杖而建。纪念馆占地680平方米,建筑面积388平方米,1995年9月6日18时举行开工奠基仪式,1996年1月8日峻工剪彩,1999年3月18日,珠玑巷麦氏纪念馆装饰工程圆满结束,来自海内外各地宗亲齐聚一堂举行开光庆典活动。 (江氏大宗祠) 珠玑巷江氏纪念馆经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批准,于2002年12月26日成立江氏纪念馆筹建委员会。选址在古巷宗祠路的中段,梁、麦宗祠的中间,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8平方米。2003年11月11日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12月28日破土动工。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各地宗亲的资助下,于2006年国庆节顺利竣工,总投资168万元。同年10月28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蔡氏大宗祠) 经过两年多的筹建广东省南雄珠璣蔡氏大宗祠于2013年10月31日上午落成揭幕庆典,2000多人来自广东各市县和广西蔡氏宗亲相聚同贺珠玑巷蔡氏大宗祠盛典。 (简氏大宗祠) 简氏宗祠在原中山市常务副市长简庆华先生和联谊会理事简植航先生的热心支持下,捐资34万元人民,于1995年奠基动土,1996年竣工。宗祠坐北向南,建在美丽的沙水湖边,祠前视野开阔,湖水波光流滟,湖上有弯穹石桥,湖边有依依垂柳,是一块风水宝地。宗祠结构为二井三进,青砖砌墙,朱红琉璃瓦,庄重古朴,是珠玑巷首批重建姓氏宗祠之一。建筑面积462平方米。 宗祠竣工使用至今十多年,迎来许许多多海内外简氏宗亲。宗祠也显得有些陈旧,地面、墙面及门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保持祖祠风貌,2006年香港宗亲会及珠三角宗亲们提出要修(重)建珠玑巷祖祠的方案,于同年12月30日在广州黄埔华坑村商议并成立“珠玑巷简氏祖祠管理基金会”和“珠玑巷简氏祖祠筹建委员会”,多次举行会议商讨并组团到珠玑巷祖祠实地考察设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珠玑巷简氏宗祠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胡氏大宗祠) 经过历代沧桑,胡氏子孙辗转祖国大江南北,以河南、江西、湖南、浙江、安徽为多。迁入福建,始于西晋末年。据《台北氏族谱》所载,先世居于陈,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乃与林、黄、陈、郑、丘、何、曾等八族入闽。唐乾符元年,胡竦迁入晋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为闽中胡氏始祖。竦生五子,其后代分居安徽、福建、闽南各县,而后自福建迁入广东粤东及珠玑巷等地。 胡氏大宗祠于2002年8月奠基,2004年6月竣工,祠堂三进式,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琉璃瓦砌 墙,祠内布置充满胡氏文化特色。 (徐氏大宗祠) 徐氏大宗祠于1997年10月动工,1999年2月举行落成庆典,位于新祖居纪念区入口处,地理位置优越,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宗祠是一座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传统三进式祖祠,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花园面积800平方米。他是徐氏宗族共同的图腾之地,是血脉崇拜的圣殿,是徐氏祖先的象征。 (吴氏大宗祠) 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古巷的吴氏大宗祠奠基于2004年7月24日,来自港、澳、广东各地及外省吴氏宗亲共400多人,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2005年元月开工,2006年12月竣工。纪念馆以广式建筑风格为主调,结合中原文化建筑风格,按地势台阶式三进三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馆金额约350万元。馆门前筑广场,与风水圹融为一体,门前盘龙石柱,左右是大幅历史石雕,反映吴氏南迁历史。馆内屏风木雕精致,古色古香。纪念馆内设置了“议事厅”、“建馆公德厅”、“历史文化展览厅”和捐款芳名墙,展示吴氏文化内涵,凸显名人风采,弘扬祖德,敦睦乡谊。 (何氏大宗祠) 何氏大宗祠建于珠玑巷北门楼何氏族人聚居之地,从西北向东南,背依巾山,北连梅岭,南遥雄州。宗祠实际占地面积3147平方米,建筑面积803.21平方米,于1997年11月中旬奠基,1999年10月中旬竣工,历时两年。建宗祠总金额为230万元,由香港何氏宗亲总会有限公司出资。何氏大宗祠分前、中、后堂,左右两侧有厢房,有三堂六厢之称,前池后园,榕竹双映,桂菊争辉。整个建筑平均高度10米,中堂11.8米盘踞在后座祖堂屋顶上的两对瓷质金龙,栩栩如生,大有龙依玉宇腾云起,祠立珠玑矗天高之势。1999年10月23日,来自加拿大、越南,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及内地的2000多名宗亲云集珠玑巷,举行了隆重的宗祠开光典礼。(刘氏大宗祠) 刘氏大宗祠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建筑面积983平方米,造价95万元,从1998年至2002年,由海内外刘氏宗亲捐款建成。走进祠堂,便可见一眼望到“王者之风”牌匾和汉高祖刘邦的塑像。该牌匾是由荷兰海牙商会会长刘伟林宗长敬赠的。 (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是在原陈氏宗祠旧址上重建的。位于珠玑古巷中街,坐落在沙水湖、双龙桥和千年古榕旁边,宗祠门前右边有口千年古井——九龙井,又称九眼井,这是珠玑巷南迁后裔的祖居之地。正是因为有九龙井这一宝贵的文物,所以市政府唯一批准陈氏大宗祠在原址重建。陈氏大宗祠于1996年12月18日奠基,1998年6月首期工程竣工。宗祠占地面积3612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是华南理工大学古建筑家、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设计的。仿广州陈家祠风格。平面布局中路为五开间、四进深、中轴对称式庭院,左右配房包抄,后有楼拱街,中缘是门厅,庭院中建有双层“聚星楼”,两侧建有“源流馆”、“功德馆”及碑廊,后堂(祖堂)有书画展览室、接待室、办公室。整座建筑的格局、结构、比例、色调、装修,基本按宋代的风格,既有庄严、简朴、宏宽的气魄,又有明朗、开畅、通透的岭南地方风味。宗祠的用料考究,所有的梁檀、斗拱、桷用优质杉,天面用黑灰色无光琉璃瓦。大门门槛、门廊四柱都用优质花岗石,门前刻有四条大龙柱。地面用的是优质彩釉砖。总造价360万元。 (梁氏大宗祠)
珠玑古巷梁氏大宗祠,是梁氏三项文化工程的首项工程。于2002年3月23日开始筹备,2004年9月22日正式破土动工,2005年10月2日上大梁,2006年7月18日埋龙口。2006年11月29日圆满竣工,并隆重举行落成典礼。这天,锣鼓喧天,醒狮起舞,礼炮齐鸣,全省各地的1500多名宗亲代表齐集一起,热烈欢庆梁氏大宗祠的圆满竣工。会上,著名改革家、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原珠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梁广大宗亲,原广东省委常委、原广州市长黎子流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梁氏大宗祠是在广大宗贤在灼林宗兄的带领下,经过珠玑古巷梁氏文化工程理事会全体成员五年来的辛勤努力,在众多的梁氏企业家、致富能人的慷慨资助下,在广大梁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建成的。也与南雄市领导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梁氏大宗祠的圆满峻工,体现了梁氏族人的精诚团结,和谐共处,爱国爱乡,敬宗念祖的精神。既告慰先人,又启迪后人。对南雄市的文化、教育、旅游事业也将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氏大宗祠) 于2003年12月22日奠基,2004年7月动工,2005年3月28日主体工程竣工,2006年11月全面竣工,并举行盛大庆典。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三进三厅。后厅是祭祖厅,中厅为群贤厅,前厅悬挂捐资人彩瓷照,祖厅两旁为功德厅。祠右侧建公德园。祭祖厅神龛上安奉开姓始祖利贞公石雕神像;群贤厅上分别安奉耳公(老子)和唐太宗世民公汉白玉石雕圣像。李氏大宗祠高大雄伟,宽敞明亮,集石雕、木雕、瓷雕、陶雕、彩画等工艺于一体的装饰,自有特色,展示出博大精深的李氏历史文化和珠玑巷地域文化相辉交映的内涵。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千姿百态的群仙贺寿彩陶雕像。栩栩如生的双龙戏珠彩陶塑,装饰于祠堂屋顶。仿古青瓷砖装饰于墙体。石雕龙柱、历史人物、吉祥图案装饰其间。蔚为壮观。宗祠前建广场,广场前建水塘。塘周边建吉祥图案石雕栏杆及游览通道。此乃珠玑古巷寻根谒祖圣地,旅游观光景点之一。 (罗氏大宗祠) 罗氏大宗祠也称为“罗贵纪念馆”,位于珠玑古巷西侧,坐东向西(辰山戌向兼巽乾),是一块风水宝地。大门前望巾子岭苍翠耸峙,屋后毗连古巷门楼,通古巷历史文物景点会聚处。罗氏大宗祠于1997年10月吉日动工,1998年10月吉日落成;尔后又扩建后花园,于2003年5月1日竣工。共耗资人民币300余万元。总占地面积3388.25平方米,建筑面积1769.98平方米。 (黎氏大宗祠) 珠玑巷黎氏大宗祠是由香港黎氏宗亲会组织成立筹委会,并由海内外黎氏宗亲捐资,于1995年11月28日奠基,1998年11月8日竣工。在筹备、施工期间得到当地市、镇等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深表谢意!黎氏大宗祠是南雄珠玑巷所有数十间各姓氏宗祠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最大的一间。也是珠玑巷唯一一间拥有集大型文化广场、功名石碑林、宗族文化展览室等于一体的大型宗祠。黎氏大宗祠位于珠玑巷沙水湖南端,风光秀丽,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平方米,绿化率达60%,地理环境幽雅、建筑布局合理。 黎氏大宗祠大门横额由著名岭南画派国画大师黎雄才宗长亲笔题字。由宗祠大门对开宗祠路的文化广场绿化有序展开,广场入口以富于时代特色的灯柱装饰以强调光辉灿烂和内蓄气势。周围分别建设有亭、台、花棚、走廊、石凳、会议广场、硕大的“黎”字影壁、黎氏历代功名石碑林、大型金鱼水池等景观配套建筑。文化广场庭院周边及内部各处遍种奇花异木,结合巧妙铺地设计,喻意黎氏世代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邓氏纪念馆) 2010年11月9日迎来南雄珠玑巷邓氏纪念馆十周年志庆。十年来纪念馆秉承“以弘扬中华民族爱国爱乡,敬祖尊贤优良传统”为宗旨,以“维系桑梓,坛进宗谊,造福社会”为目的,致力搭建一个为海内外宗亲联系沟通的良好平台,使纪念馆成为“吸引游人,缅怀先人,激励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谭氏大宗祠) 2014年11月1日(农历甲午年闰九月初九日),在广东各地谭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下,在南雄市珠玑镇珠玑古巷A4片区隆重举行了广府南雄珠玑巷谭氏大宗祠奠基典礼。 2018年11月25日(农历戊戌年十月十八日),广东南雄珠玑巷谭氏大宗祠晋主大典。珠玑巷谭氏大宗祠落成以后,为广东乃至海内外界谭氏宗亲搭建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承谭氏家族文化和美德,进行宗族联谊、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上可告慰历代先祖于九天,下可集聚海内外谭氏族人;既可昭先祖传世之渊源,述浩荡之德业,又可续苗裔绵长之嗣序,传百世以流芳;还可传爱国之美德,树民族复兴之信心,献振兴中华之力量,成造福一方之伟业,为谭氏族人的团结、和谐、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曾氏大宗祠) 南雄曾氏大宗祠终于在2015年11月25日宗圣诞奠基,2016年年中正式动工,2017年7月23日曾氏大宗祠举行升樑大典,是年年底主体建筑完工,2018年初进入内部文化装修、水电、消防设施等各方面的工作。至2018年11月19日开光,从筹建到开光历时三年多,共筹一千二百余万元。大宗祠用地一千零二十六平方米,按照广府祠堂风格三横三进,主体三进按古建筑用材、结构,左右两路为两层框架仿古建筑,整个建筑既有岭南祠堂文化传统,也体现使用性、功能性需要,尤其体现曾氏文化气息。大宗祠内设家风家训厅、功德堂、接待室、档案室等使用厅堂。 (林氏大宗祠) (颜氏大宗祠) (骆氏大宗祠) (孔氏大宗祠) (杨氏大宗祠) (高氏大宗祠) (彭氏大宗祠) (刘氏大宗祠) (钟氏大宗祠) (徐氏大宗祠) |